枣庄创新实践“渔光互补”模式,万亩坑塘华丽转身光伏农场
近年来,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光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,逐渐受到广泛关注。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城市,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大力推广“渔光互补”模式,将万亩坑塘变身成为光伏农场,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渔光互补”模式,顾名思义,就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,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在枣庄,这一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,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。
据悉,枣庄市共有坑塘面积近万亩,这些坑塘原本是传统的渔业养殖区,但由于养殖方式落后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导致坑塘资源利用率低下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枣庄市积极探索“渔光互补”模式,将坑塘改造为光伏农场,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二次利用。
在实施过程中,枣庄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确保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顺利推进。首先,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为光伏农场提供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方面的支持。其次,鼓励农民参与光伏农场建设,提高农民的积极性。此外,枣庄市还与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光伏农业技术攻关,提高光伏农场的发电效率和渔业养殖产量。
如今,枣庄市的万亩坑塘已经华丽转身,变成了光伏农场。在光伏板下,渔民们依然可以养殖鱼类、虾类等水产品,而光伏板则为农场提供清洁能源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。
据统计,枣庄市的光伏农场每年可发电约1000万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万吨。与此同时,光伏农场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,增加了农民的收入。此外,光伏农场还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发展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在推广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过程中,枣庄市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。在光伏农场建设过程中,严格遵循生态环保原则,确保光伏农场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。同时,枣庄市还加大了农业科技研发力度,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,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总之,枣庄市在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推广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一模式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还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,我国农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- • 共享菜园助力精准扶贫:市民租地种菜,脱贫户代管增收
- • 枣庄废弃矿山变身绿洲,生态修复面积超万亩,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
- • 枣庄生态护林员岗位助力脱贫攻坚,2500贫困群众年享1.2万元补助
- • 山亭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,年流转土地超3万亩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薛城邹坞镇“红色研学游”火爆,年接待学生团超5万人次,传承红色精神新风尚
- • 《铁道传奇》:红色沉浸式剧本杀上线,实景还原铁道游击队抗日路线,带你穿越历史烽火
- • 峄城石榴产业蓬勃发展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,助力果农增收致富
- • “市中区‘回门宴九大碗’礼俗入选市级非遗,菜单百年未变,传承千年家宴文化”
- • 峄城石榴主题乡村振兴示范带:国家级案例的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枣庄教师张伟荣获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”称号,35年扎根乡村教育谱写教育传奇
- • 峄城石榴深加工产业园投产,石榴汁、石榴酒出口订单激增20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枣庄市全面启动“教育强基三年行动” 力争新增中小学学位3.2万个
- •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创新体验,沉浸式红色剧本杀受热捧,游客突破50万人次
- • 峄城中医馆镇街全覆盖,针灸推拿纳入医保,年服务患者超10万,中医服务惠及全民
- • 枣庄蟠龙河湿地公园荣膺“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工程”称号,绿色生态建设再添亮点
- • 枣庄试点“教师弹性上下班制”:助力中小学教师减负增效
- • 山亭店子镇乡村振兴顾问团成立,院士工作站落户山村,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
- • 台儿庄扶贫公益直播创纪录:单场带货超千万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中国兽药谷年产值突破50亿元,跻身全国三强
- • 峄城农村供水提质工程竣工:30万村民共享“同源同质”自来水,生活品质显著提升
- • 枣庄招商大脑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,智能匹配全球5000家目标企业,助力区域经济腾飞
- • 滕州职教中心与潍柴集团携手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,订单培养千人助力产业发展
- • 台儿庄古城民宿集群推荐:明清院落改造,人均200元住进历史风情
- • “渝枣共赢”引才活动硕果累累,127名高层次人才签约加盟
- • 台儿庄荣获“世界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基地”,填补江北地区空白
- • 峄城石榴园创新植保技术,无人机助力农药用量减少30%
- • 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荣登省级非遗名录,百名厨师同台竞技争“辣王”
- • “枣惠达”政策平台正式上线,企业申领奖补项目超百项助力企业发展
- • 滕州扶贫助学基金助力1.1万学子圆梦未来,累计发放4500万元
- • 枣庄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圆满完成,新增林地15万亩,生态画卷徐徐展开
- • 枣庄千所村卫生室完成改造,远程医疗全覆盖助力健康扶贫
- • 台儿庄非遗传承人云课堂开播,柳琴戏教学吸引万人在线共赏国粹
- • 探寻山亭店子镇“长红枣酒”:古法酿造,百年陶坛蕴藏醇香
- • 滕州荆河街道创新试点“幼小衔接一体化”,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共享师资,共育未来人才
- • 公益性岗位助力毕业生就业:社工、协管员等岗位新增1000个
- • 滕州电商扶贫培训班助力300名贫困村主播带货超亿元
- • 峄城石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揭晓,非遗IP化身潮玩手办引领潮流文化新风尚
- • 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上线:欠薪案件同比下降85%,追回工资超千万
- • 高山移民社区配套产业园投用,1400户搬迁户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
- • 山东农业大学枣庄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仪式圆满举行,定向培养农技人才助力乡村发展
- • 枣庄市“家校社协同育人”模式荣获教育部典型案例,引领教育新风尚
- • 枣庄正式加入淮海经济区文旅联盟,携手共推跨省旅游线路新篇章
- • 《奚仲传奇》动画电影立项:好莱坞团队加盟,制作夏商科技史诗巨作
- • 薛城社工部创新举措,打造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服务30万居民
- • 中意联合考古队进驻中陈郝窑址:探寻隋唐“北方瓷都”技艺传承之谜
- • 薛城夜游蟠龙河启幕:光影秀+水上音乐喷泉,周末限时开放,点亮城市夜生活!
- • 枣庄学院新校区启用:聚焦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学科建设,开启教育新篇章
- • 枣庄教育发展基金成立,首期募集1.2亿元助力校园建设
- • 枣庄辣子鸡烹饪大赛激情上演,百名大厨共展“火辣匠心”
- • 滕州马铃薯研发薯条脆片新品,成功签约肯德基供应链,开启合作新篇章
- • 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:年发电收益800万元,助力1.5万脱贫户走上致富路
- • 台儿庄运河船工技艺:非遗传承走进校园,职业院校选修课助力文化传承
- • 滕州墨子文化论坛成功举办,全球学者共话兼爱精神传承
- • 枣庄港吞吐量再攀新高,内河航运枢纽地位日益凸显
- • 吉利极电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落户枣庄,年处理能力达10万吨,助力绿色转型
- • 台儿庄黄花牛肉面:传承300年,年吸引游客尝鲜超百万人次
- • 台儿庄荷叶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订单量激增300%再创佳绩
- • 枣庄反诈宣传出新招:“沉浸式剧场”提升市民防骗意识
- •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论坛在台儿庄成功举办,共启《运河城市协同发展宣言》
- • 枣庄“黑盖猪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,高端火腿品质对标西班牙伊比利亚
- • 山亭火樱桃音乐节:点燃夏日激情,助力旅游消费突破1.2亿元
- • 山亭区12所寄宿制学校建成,助力山区学生通勤难题迎刃而解
- • 滕州试点“5G+VR党史课堂”,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引关注
- • 鲁班工匠学院落户枣庄:打造智能建造与传统技艺复合人才培养高地
- • 台儿庄运河河灯节盛大开幕,千盏河灯共祈运河安澜
- • 枣庄锂电产业集群强势入选2024年山东省“十强”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
- • 枣庄港扬帆中东,千台新能源汽车首航阿联酋,开启绿色物流新篇章
- • 滕州马铃薯:年产量超250万吨,领跑全国县域“薯业冠军”
- • 鲁班工匠学院落户枣庄:培育智能建造与传统技艺复合人才,助力产业升级
- • 枣庄历史名人传承工程荣获“全球文化遗产创新典范”称号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台儿庄古城数字艺术光影秀盛大首演,科技赋能文化新体验
- • 台儿庄运河文旅产业带引资180亿,华侨城打造“数字运河光影秀”:传承历史,创新未来




